返回首页

苟坝会议的五个历史意义?

170 2023-03-25 03:04 admin   手机版

1935年3月10日晚上,毛泽东提着马灯来到周恩来住所,说服了周恩来和后来赶到的朱德。随后继续召开会议,决定取消攻打打鼓新场的计划,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新“三人团”(亦称“三人军事小组”),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军事,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苟坝会议具有以下历史意义。

1.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在战争时期,尤其是红军长征途中,军事斗争是党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之一。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协助周恩来领导军事工作。在苟坝会议上,中央政治局不再具体做军事指挥决策,由新“三人团”承担,毛泽东成了中央军事斗争上实际的决策者。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由此得以进一步落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闭幕式”。

2.党中央的军事领导体制基本确立。猴场会议明确了军事决策必须置于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之下,这种军事领导体制与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极不适应。在苟坝会议上,军事指挥决策交给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新“三人团”,实现了中央军事领导体制的变革。这一变革,让中央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适应了当时战争环境的需要。

1935 年 11 月 3 日,中央政治局在甘泉下寺湾召开会议,成立了由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决定,大的战略问题由军委向中央提出讨论,至于战斗指挥问题,由军委全权决定。而下寺湾会议关于党的军事领导体制的决定,其实是建立在苟坝会议形成的军事领导体制上的。

3.奠定了中央红军长征实现伟大转折的组织基础。苟坝会议后,毛泽东能够顺利地将他酝酿已久的战略付诸实施,即调滇军出滇,北渡金沙江入川,在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很快,中央红军三渡、四渡赤水河,渡过乌江,兵临贵阳,调出滇军,继而挺进云南,直逼昆明,最终巧渡金沙江,成功甩开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大踏步挥师向四川挺进,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伟大转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