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近现代作家?

132 2024-07-01 20:14 admin   手机版

一、近现代作家?

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代表作《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阿Q正传》、《朝花夕拾》、《南腔北调集》等。

二、如何发展农业?

1、科技创新:通过研究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这包括种子改良、化肥农药减量、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2、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值。这包括发展特色农产品、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

3、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这包括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产业链环节。

三、工业 发展农业

工业发展农业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在不断进步。工业为农业提供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和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农业也为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和市场需求,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和农业的相互促进下,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 在工业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科技的应用。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其次,要注重环境保护。现代农业不仅要注重产量,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同时,要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最后,要注重市场开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总之,工业发展农业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注重科技、环保和市场开拓,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工业和农业的相互促进下,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要注重科技的应用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现代农业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 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中国近现代建筑怎么演变?

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

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

20世纪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于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兴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小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其以1929至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50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的情况

中国近代建筑时间范围划定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大致可分四个发展阶段: .(1)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建筑活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借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 (2)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1895—1919)。这是西式建筑影响扩大和新建筑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919—1937)。这是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繁荣发展的阶段,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较高的高楼大厦.,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4)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中国近代建筑的风格面貌相当庞杂。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简述一下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 )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 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大体上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历程

建筑设计:因陋就简、厉行节约→复古→面向大众、讲究实用经济美观→到开放后以人为本讲究舒适。是一条摸索前进的发展过程。 结构设计:照搬苏联规范、结构极限理念→抛开苏联模式走自力更生路、以竹代钢;回归大老K总安全系数法→慢慢接受欧美规范、融入国际理论→凭借自己科研能力走入了以国情为基础的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中国建筑百年的变化

中国传统建筑以鸦片战争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之前谓中国古代建筑史,之后谓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在商朝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体系;西周至秦这一体系基本定型。以后2000年间虽有变化,也融合了不少外来因素,但基本形式改变不大。它的主要特点归纳为:重视建筑与环境协调;群体组合胜过单体造型;木构架的单体规格化、标准化;曲线型大屋顶形象突出;色彩绚丽、对比强烈。  中国近现代建筑是伴随外来侵略,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因与旧形式之间缺乏一个正常的交融汇合的过程,传统风格形式遇到尖锐的挑战。然而,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却无时不在撞击人们的心房。相对于外来建筑,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如是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走得曲折、有过失败,但是并没有损害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发展。在发挥建筑形象社会功能的过程中,倒是增添了不少光彩和许多可贵的内容。因而出现了一波接一波创造新的民族风格形式的高潮,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风格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1.早期的民族形式追求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功能建筑民族形式不自觉的摸索时期。主要创作模式有“新功能、旧形式”,“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是为代表。 2.繁荣期民族形式创作 1920~1930年,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一批留学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首都(南京)计划”对民族形式给予了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国营造学社对创作民族形式作了有力的学术推动,曾一度垄断建筑市场的外国建筑师和教会主持人也注意在现代建筑中要用中国民族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复古式、古典式、折衷式等特征的近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是为典型代表。 3.“兴亚”式中的民族风格形式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占区的满洲国“兴亚式”、“帝国式”建筑也采用了中国建筑式样。长春至今还保留有一些这样的建筑。 4.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所谓“复古主义”学习苏联的创作方针,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大部份“古典式”建筑规模比二、三十年代变大了,且成组群建设,形象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主义后期。  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苏联的影响1959年的“国庆工程”等一批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出现。比之以前的折衷式、古典式都有新意、有所突破。广大人民群众是拥护的、欣赏的。谓之新古典主义还是比较动听的,也没什么不可。  20世纪60年代,广州一批带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更大的推进,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的思想,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人们对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中式庭园等民族风味的商旅建筑,乐于接受。“古风主义”为恢复风景名胜区的著名风景建筑表现十分突出,多受群众认可。遗憾的是,此后因社会思想浮躁,以及中国建筑理论的疲软和滞后,高质量、高水平的建筑不是很多。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用于山区宾馆、山庄非常成功。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敦煌候机楼也是十分优秀的。后期房地产业火红,各地相对强劲的“欧风”豪宅,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居”风格的住宅小区及其附属古典庭院作品。 从当今往前推20年,还有一种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人们重视。这些建筑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都是。也许是这些地方的民族特色保留得相对多一些,才诞生了这许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特点如上节所述。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风格的建筑特点又有哪些呢?对此,我们依然可归纳如下5个特点:重视建筑造型与环境景观构图;整体空间组合胜过局部体形;具备屋顶、屋身与屋脚三段式的有机构成;具有中国建筑典型元素的形象概括符号及韵味特征;整体色彩和谐,局部丰富多彩。 这样的建筑,可以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它的体量可大可小。它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语言、结构款式。它能够满足近现代这样或那样的功能要求。它既有历史文化脉络,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

五、韩国近现代节日?

元旦、春节、端午、中秋

六、自贡近现代历史

自贡1938年以盐建市,自流井和贡井合称自贡市。盐业全国闻名,富甲全川。后大力发展工业,化工等。大小三绝享誉天下,有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之称

七、什么是近现代?

近现代:目前我们正处于现代时期,整个世界都进入了,文化、经济、政治、人文、科技、社会都进入了、平等、自由、民主、进步的现代化生活。

近现代就是我们脱离了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奴隶、殖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经过一代代艰苦斗争、努力建设的时代为近现代…!

八、遂宁近现代历史?

遂宁历来是川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小成都”之称。东晋以来,曾为郡、州、府、县、地区和地级市治所。建国初期,即为遂宁专署所在地,辖遂宁、蓬溪、射洪、三台、盐亭、中江、安岳、乐至和潼南九县。1958年10月并入绵阳专区,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九、近现代红色诗词?

(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枉寻徒屈自由身。

(二)《就义诗其二》: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三)《赠友人》: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土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四)《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五)《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六)《题西乡南洲游猎图》: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尺不遗身后恨。

(七)《七律》:漫云女子不英雄,鲤乘风独向东。诗锶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朗玲珑。

(八)《吊鉴湖秋女士》:黄金意气铁肝肠,革命运中最擅场。天壤因缘悲道韫,中原走平阳。

(九)《无题》: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十)《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给你自由。

十、近现代画家称谓?

近现代画家有许多称谓,其中一些常见的包括:艺术家、画坛巨匠、艺术大师、画家大师、艺术先驱、艺术泰斗、艺术奇才、艺术天才、艺术家之王、艺术家之神、艺术家之父、艺术家之母、艺术家之师、艺术家之宗、艺术家之宗师、艺术家之传人等。

这些称谓都是对近现代画家在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成就的肯定和赞美,展现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才华和影响力。

这些画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艺术理念,为艺术界树立了榜样,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