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农业银行70年改革发展史?

193 2024-07-04 14:01 admin   手机版

一、农业银行70年改革发展史?

农业银行自成立起,就肩负着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光荣任务。70年来,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始终扎根三农沃土,与我国三农事业同心共济、同向而行。

因农而生:新中国第一家专业银行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1951年7月,农业银行的前身——中国农业合作银行成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专业银行。1952年7月,根据党中央精兵简政的有关精神,农业合作银行被撤销。1955年3月,为适应农业合作运动的需要,农业银行再次恢复,并正式被命名为“中国农业银行”。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农业银行并入人民银行。1963年11月,国家为加强农业资金的统一管理,批准第三次设立农业银行。1965年11月,在机构调整中,农业银行再次被撤销。农业银行“三设三撤”是我国农村金融事业艰难探索的写照。在设立期间,农业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着农村资金筹集和供应的主渠道作用,为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发展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农而长:在改革开放历程中挺立潮头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成为改革的最前沿,农村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迫切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明确:“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事业。”1979年2月,农业银行第四次恢复设立,成为承担农村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从恢复成立到1993年,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支持农村商品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逐步成为全面办理农村各种金融业务的综合性银行。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了金融改革步伐。从1994年起,农业银行先后经历了“一分、一脱、一剥”改革,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设、农村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与农业银行脱钩、向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逐步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在转轨过程中,农业银行“转轨不转支农方向”,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化金融服务三农探索和实践,为建立和形成以商业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7年1月,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要求稳步有序推进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农业银行认真落实“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改方针,开创性实施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成功完成了财务重组、引进战投、公开上市“三部曲”,兑现了股改不改服务三农方向、上市不减服务三农力度的郑重承诺。股份制改革使农业银行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实现了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为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因农而强:在乡村振兴征程上书写农村金融事业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银行坚持面向三农定位不动摇,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着力开创三农金融服务新局面。

农业银行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金融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持续推动机制创新、服务升级、模式转型。全面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设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保障。开展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加大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强化县域和乡镇网点布局,构建了人工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网上银行和移动服务“五位一体”的渠道体系。打造“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普惠金融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推进县域三农业务数字化转型,构建广覆盖、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提升了三农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水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力度更大、领域更广、模式更新、效率更高,开启了农村金融事业的新篇章。

农业银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来,农业银行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银行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坚持聚焦本源主业,坚持改革创新驱动,为三农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在建设国际一流商业银行集团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农业银行坚持向县域三农倾斜金融资源,推动县域金融供给显著改善,三农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5.3万亿元,增速多年持续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余额居同业首位;县域网点12545个、自助银行5150个,网点县域覆盖率达100%,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75%;实施“掌银下乡”行动,推动手机银行进村入户,县域掌上银行注册客户达1.65亿户;在分支行设立了59个三农产品创新基地,推出三农专属金融产品230个,打造了“农民安家贷”、水利贷款、城镇化贷款等一批千亿元规模级产品。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排头兵。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农业银行把金融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出台一系列专门政策,统筹用好多种手段,将优质资源、优惠政策、优秀人才集中投入脱贫攻坚战场。截至2020年末,农业银行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贷款余额达1.3万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4836亿元,深度贫困地区贷款余额达4891亿元,均居银行业首位。东西部协作扶贫、消费扶贫、定点扶贫、教育扶贫成效显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

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农业银行围绕打造市场份额领先、服务手段领先、风控水平领先、品牌形象领先的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目标,聚焦粮食安全、农业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服务方案,加大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农业银行粮食安全领域贷款余额1844亿元,乡村建设贷款余额11892亿元,乡村产业贷款余额5280亿元,增速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坚持科技引领,大力发展线上化的“惠农e贷”,2021年第一季度末贷款余额突破4500亿元,支持农户300多万户。同时,为1000多万农户建立信息档案,创建信用村近3万个,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夯实了基础。积极支持“数字乡村”建设,与660个县签订了农村集体“三资”(农村集体资金、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管理平台合作协议,覆盖近9万个行政村。

支持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农业银行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部署,优化调整信贷结构,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6万亿元,近年来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三农、重大项目、民营和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两高一剩”行业用信得到有效压降。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农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1.8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1.7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7000多亿元,均居同业前列。

数字化转型的践行者。农业银行顺应信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经营转型的核心,为三农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插上“科技翅膀”。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农业银行线上贷款余额1.6万亿元,增量占第一季度全部贷款增量的40%;手机银行客户数达3.7亿户,月活跃客户数超过1亿户,手机银行成为线上经营主阵地;智慧政务、智慧医院等加快拓展,打响了“农银智慧+”场景金融品牌。目前,农业银行正全力推进数字乡村、智慧营销、企业级业务架构等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一个更加高效、智慧、安全的数字化农业银行在加快构建。

70年来,农业银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律动,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农业银行总资产突破28万亿元,各项存款、贷款增长保持同业前列,不良贷款率达1.53%,资本充足率达16.37%。近两年,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农业银行均位居第三,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得益于良好的经营表现,2019年农业银行成为我国第二家获《银行家》杂志“全球年度银行”大奖的金融机构。

农业银行发展壮大的经验弥足珍贵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明天。回顾党领导下农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历程,有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不断坚持下去。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农村金融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金融业的最大优势,是农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从最初的国家专业银行,到转轨后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化公众持股的大型上市银行,农业银行改革发展迈出的每一次关键性步伐,都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结果。在党的领导下,农业银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功抵御了各种外部冲击和挑战,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蜕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银行将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和“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提升干部员工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坚决落实党中央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确保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必须坚守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本源,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本质上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这是衡量金融发展成果最重要的标准。从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到支持农村商品经济,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支持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始终是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从支持农业生产到服务乡镇企业,从服务大企业、大项目到支持小微企业,从服务传统产业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再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农业银行始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好实体经济的坚实后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金融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防止“脱实向虚”,为农业银行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农业银行将矢志不渝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活水。

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是农业银行发展壮大的重要经验。70年来,农业银行正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发展中持续创新,才逐步从旧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走上高效集约、收益风险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银行坚持市场化取向,坚定不移建设现代商业银行,通过股改上市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农业银行立足国情行情,通过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成功破解了大型商业银行有效服务三农的世界性难题。农业银行坚持科技赋能,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打造了“惠农e贷”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金融产品。可以说,农业银行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变革图强的结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农业银行将更加坚定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持续激发经营活力,不断提升经营质效。

必须树牢底线思维,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农业银行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稳步前行,靠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统筹运用多种手段,妥善化解各类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将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农业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了不良资产“净表计划”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稳妥化解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大型集团客户等重点领域风险。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农业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用好各类风险缓释工具,既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又保持了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防患未然才能行稳致远。农业银行将始终把风险防控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树牢底线思维,全力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

必须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农业银行发展壮大、创造辉煌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广大农行人特别是边远地区员工,克服各种困难,常年披星戴月、两腿沾泥,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三农事业。在很多高海拔地区和边境地区,农业银行是当地唯一的金融机构,肩负着传导和落实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重任,广大员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农行担当。福建龙岩分行的饶才富同志在基层40年如一日,累计放贷3000多笔、2.3亿元,没有一笔不良,被誉为“人民的好财神”。湖南保靖县支行的龙俊同志三次主动请缨到湘西山区驻村扶贫,为脱贫攻坚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迎百年大庆,担百年使命。今天,百年大党意气风发,带领亿万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新征程上,金融工作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农业银行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汲取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发扬斗争精神,在时代潮流中奋勇搏击,用实干和担当书写金融报国的新篇章。■

二、改革发展是?

      改革发展,就是在现存社会制度下,进行革除、改变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弊端,实现新的发展趋势,使之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改革,指把国家发展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改革的实质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改”,《说文》释义为“改,更也。”“革”,这里指变革、更改。

       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或指变化的趋势。“发”,这里指扩大。“展”,张开、扩大的意思。

三、发展改革局全称?

发改局的全称是发展和改革局。其中的工作职责具体如下:

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发展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扩展资料

发改局的相关情况

据了解,市县发改局和国家、省发改委机构设置保持一致,主抓地方经济宏观调控和投资项目规划和审批工作,而原物价局职责整合到发改局职责之内,取消加挂的牌子。

新组建成立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行政机构,归口发改局管理,由于市县不允许设立部门管理机关,也不允许设立“事业局”,因此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为发改局的挂牌机构。

四、改革发展的对联?

上联:中华崛起迎盛世,送千家昌盛;

下联:巨龙腾飞颂党恩,迎万里兴隆。

上联:改革春潮涌,神州万象新。

下联:穷根踪迹杳,浩气满乾坤。

上联:革故四十春,新时代流光溢彩,万众凝心圆绮梦;

下联:建国七二载,大中华吐气扬眉,百族携手筑尧天。

上联:改革迎来,万象更新民富裕;

下联:竞争开放,百花吐艳国繁荣。

上联:改革创新无套路,

下联:治国理政有章法。

上联:四十年大势走强,启盛世征程,将改革进行到底;

下联:九万里小康如画,展望新特区,用初心开创未来。

五、2021深圳改革发展举措?

根据规划,前海合作区将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新合作区治理模式,同时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

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这一年,“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落地深圳。

过去一年,深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一年来,深圳设立深港、深澳合作专班,共同制定联合策包,签署河套“一区两园”建设等合作协议,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

面对深港合作这篇时代大文章,深圳大力推进规则“软联通”和设施“硬连接”:“湾区经贸通”、“跨境理财通”、“港澳药械通”和率先在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等项目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揭牌成立,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投入运营。发布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落成开学。

六、企业改革怎么发展?

①平衡发展。

平衡发展也可称为稳步发展,主要表现为: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企业能够支付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流动资金需求并有盈余用于企业发展投资。

企业资金结构合理,财务费用不超过一定标准。

②过快发展。

过快发展即营业额增长很快,而存货和应收账款也相应增长,且后两项增长比营业额快,企业运营资金需求增加,但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来满足资金需求的增长,从而引起企业现金支付困难。

③失控发展。

失控发展即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企业预期增长将持续,因而企业通过借款来支持这种增长,营运资金为负。一旦市场需求减少,因生产能力已经扩大,固定费用支出增加,企业却发生销售困难,资金结构极不合理且难以转变,造成发展失控。

④负债发展。

企业盈利很低,却决定大量举债投资,营运资金为正,营运资金需求也大量增加,但企业利润增长缓慢。这是不平衡的冒险发展。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很低,却有大量借款。

⑤周期性发展。

企业发展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如冶金行业,企业在经济扩张时期发展很快,盈利较好,在需求不足时期,盈利下降,发展缓慢。这种企业的投资应以长期发展趋势来定,避免因企业固定费用增加而陷入困境。

⑥低速发展。

企业盈利率较低,没有新增生产能力,也没有新产品进入市场,企业投资已经收回,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均没有增长。这些企业对竞争很敏感,企业的投资与发展没有保障。

⑦慢速发展。

企业主动投资减少,企业营业额增长放慢,但企业流动资产仍有增长。可能是企业产品竞争能力降低,也可能是企业盈利率降低,难以再投资。有一些企业往往在此时靠增加对外投资来解决。

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或状态,有利于我们对各项财务指标做出更准确的评价。

七、改革发展什么意思?

"改革发展"是一个包含两个关键词的词组。

1. 改革:指对已有的体制、政策、制度或方法进行调整、改进或重组的行为。改革旨在提高效率、增加公平性、解决问题或推动社会进步。改革可以发生在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

2. 发展:指社会、经济、技术或个人等方面的进步、增长或持续演进。发展可以涉及增加财富、提高生活水平、扩大产能、促进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

因此,"改革发展"一般指的是通过改变现有体制、政策或方式,推动社会、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正面发展和进步。这个词组常用于描述国家、地区或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或政策的宏观目标。

八、发展报告是什么?

 发展报告是纸质档案的其中一部分。纸质档案包括学籍信息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学籍信息证明材料、综合素质发展报告等。其中综合素质发展报告等内容会作为高校在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学生档案是指本校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学生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学习和工作表现的。

九、高中发展报告?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型的关键时期。高中发展报告中,高中生活经历与体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

1、进入高中,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主动应对困难。要突出高中课程、知识面、学习方法等方面,与初中时的差别。

2、三年高中,你形成了怎样的性格、学习能力、处事能力、沟通能力、尊敬长者的品德等。以实际例子来说明。

3、最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高中生活的体会。是难忘,是回味,是骄傲,还是自暴自弃?

十、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 2018

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 2018

引言

国有文化企业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文化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为全面了解国有文化企业的现状和问题,本文特撰写《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 2018》,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一、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背景

国有文化企业作为国家文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职责。过去一年,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国有文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路径

1. 深化所有制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 创新文化产品。加强研发投入,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口碑,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

1. 总体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有文化企业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企业数量增加、文化产品质量提升、市场份额增长等指标均呈现积极态势。

2. 存在问题

在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压力大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四、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前景

1. 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发展挑战

在发展的同时,国有文化企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文化创新压力、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等。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国有文化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

国有文化企业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撑,其改革发展事关国家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现状、改革路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国有文化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国有文化企业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