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郁金香由来?

115 2024-03-25 13:17 admin   手机版

一、郁金香由来?

郁金香起源于土耳其和中亚。根据它的原名图利帕,它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头巾”。早在17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皇家花园就被专门种植给皇家贵族观赏。1863年,花商将它引入荷兰,他们创造它是为了销售产品。

二、郁金香的由来?

在荷兰有一个关于郁金香来历的传说:古代有一位美丽的少女,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一个送她一顶皇冠,一个送给她一把宝剑,另一个送了一块金子。但她对谁都不予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

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便将皇冠变为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子变成茎根,这样合起来便成了一朵郁金香。

三、郁金香名字的由来?

传说古时的荷兰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被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并同时向她求爱。第一位勇士送了她一顶精致的皇冠,第二位送了一把锋利宝剑,第三位送了一堆实在的金块。

善良的公主不想任何一位勇士因她的拒绝而伤心,既纠结又无奈的她向花神祷告,希望花神能帮她化解这一难题。花神灵机一动,说这好办,于是把第一位勇士送的皇冠变成皇冠形状的花朵,把第二位勇士送的宝剑变成了绿叶,把第三位勇士送的金堆变成了圆形的根茎,而将公主变成了拥有皇冠形花朵、宝剑形绿叶、圆形根茎的鲜花,彻底和那三样礼物合为一体。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郁金香的样子。

四、郁金香在中国和由来?

郁金香原产地就在中国,所以是郁金香从中国传入欧洲。

这种花的源产地并不是荷兰,据植物学家们考证,最早的郁金香生长在现在中国新疆的天山地区。

因为当地的气候条件恶劣,所以野生的郁金香生命力非常旺盛,适应能力也很强,这就为它接下来从亚洲到欧洲的传播之旅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郁金香从天山传播到荷兰的过程中,土耳其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早期的土耳其人属于游牧民族,生活很艰苦。

对于游牧中的土耳其人来说,只要每年看到天山山麓上的郁金香又盛开了,就代表他们又成功熬过了一个严冬。

所以郁金香慢慢地就被土耳其人视为吉祥的象征,并会在游牧过程中携带着郁金香球茎,希望这种生命力旺盛的花能给他带来好运。

五、郁金香的由来及故事?

1.提起郁金香人们一定会想到郁金香王国——荷兰,然而世界上最早种植郁金香的却是土耳其人。十六世纪才传入荷兰,十七世风靡欧洲。关于郁金香,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也许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它)。2.古代有位美丽的少女住在雄伟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时爱上了她,一个送她一顶皇冠,一个送一把宝剑,一个送一块金堆。但她对谁都不于钟情,只好向花神祷告,花神深感爱情不能勉强,遂把皇冠变成鲜花,宝剑变成绿叶,金堆变成球根,这合起来便成了郁金香了。

3. 郁金香有白天开花夜间闭这一特征。在500多年前因中亚地区的人所戴的头巾与郁金香花形相似,其原名Tulipa就是土耳其语“头巾”之意。4.郁金香被视为胜利和美好的象征,同时它还代表着爱的表白和永恒的祝福,郁金香花色繁多,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1.红色:爱的告白2.粉色:美人、热爱、幸福3.白色:纯情、纯洁4.黄色:渴望的爱5.紫色:永恒的爱恋情6.双色:你真美丽 

六、郁金香中文名字的由来?

郁金香起源于土耳其和中亚。根据它的原名图利帕,它在土耳其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头巾”。早在17世纪,奥斯曼帝国的皇家花园就被专门种植给皇家贵族观赏。1863年,花商将它引入荷兰,他们创造它是为了销售产品。 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古代,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孩住在里面宏伟的城堡里。三个战士同时爱上了她。其中一个给了她一顶王冠。-一把剑;一块金子。 但是她不爱任何人,不得不向弗洛拉祈祷。

弗洛拉深信爱情是不能强迫的,于是他把王冠变成了花,把剑变成了绿叶,把金子变成了球茎。 他们一起变成了郁金香。

七、如何种植郁金香?

郁金香的花期比较短,从开花到谢花一般 1 - 2 周,已经开过花的郁金香第二年一般不会再开花。题主如果要明后年赏郁金香的花,建议购买商品种球来种植。因为自己分球繁殖不仅周期长,而且种球需要变温处理,题主没种过郁金香,操作起来一是麻烦,二是难度不低。

土壤只要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土壤酸碱度在 6.0 - 7.0 即可,种过多次菜的田园土建议消毒后使用。

参考的配比

  • 腐叶土:菜园土:粗砂:骨粉=8:6:6:1
  • 泥炭土:粗砂:骨粉=12:8:1
  • 园土:泥炭:珍珠岩=1:1:1

种球球径在 10 - 11 厘米以上,质量较好。

上盆时,在盆底铺少许石子,利于排水,然后将配好的基质(配制好的土)装入花盆,种植前,小心将种球底部根盘周围表皮去除,然后将种球一般埋入基质,种好浇透水,在种球上覆盖少许沙子,最后放入 10℃ 左右环境生根。

浇水做到干透浇透。气温高、空气干燥、蒸腾作用大时可适当多浇水;反之,少浇水。

平日将郁金香放在明亮处。

郁金香冬季球茎地下可耐 -35℃ 低温,生根温度应高于 5℃,根的发育温度以低于 14℃ (10℃ 左右最佳)。其生长适温在 5 - 20℃ (最佳温度 15 - 18℃),花芽分化温度为 17 - 23℃,高于 35℃ 时花芽分化受到抑制。

栽培时土壤湿度保持在 60 - 70%,高于 80% 时容易烂根。空气湿度要求一般在 65 - 70% 左右,即平日注意通风透气即可。

八、荷兰郁金香能几次开花?

我之前买的啥品种我忘了,反正我就給种地里面了,然后每年也不咋管,春天自己就生长发芽,第二年旁边还会长一些小的,原来的种球分化出小种球了,这几年我也没挪他们,暂时都挤在一起了 这种花白天温度高,然后花瓣就全开了,晚上温度低,花瓣就聚拢(我这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北方)花期还挺长的

九、春节由来?

以前专门为此写过一篇文章,正好可以烤皮过来:

春节的由来有很多种版本,最常见的一种版本就是有一种叫做“年”的怪物,每逢过年都要出来吃人害命,所以大家就会熬夜,时刻准备干仗。后来有了鞭炮,于是便放炮将怪物赶走……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听着玩玩可以,要当真可不行。所以敝人在此纯推理一下,提出一个靠谱一些的想法,欢迎吱友们砸砖吐槽。

首先从季节上说,在古代春节是立春的第一天,春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禾草破土鸟兽出蛰,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俺们的老祖宗们有东西吃了!而在这之前的秋冬季节里,人们只能靠之前有限的冬储物资过活。但那时并没有历法,人们不知道冬天什么时候会结束,秋天什么时候会来,为了以应不时之需,他们在寒冷的季节中节衣缩食,只维持最低限度的能量供给。当终于发现天气暖和时,他们才能判断出食物储备的丰寡。在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粮食储备都是会有部分盈余的,而且经过了一冬天的贮藏,很多食物必然会趋向变质甚至坏掉。如此一来,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便可以放开肚皮把多余的粮食消灭掉。一方面可以好好打打牙祭,另一方面也防止了粮食腐败导致浪费的情况。

春天本身代表了希望,代表饿了一冬天的人们终于迎来了曙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愉快的。而有了大肆饕餮的借口,这段日子就更加富有庆祝价值了。再者,冬末春初大地尚未完全萌苏,这段时间不能打猎也不能采集,人们便有了相当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庆贺。反之在秋天虽然食物更加丰富,但因为大家都要忙着冬储,所以食物最为丰富的秋天反而没有纵情欢乐的时间。

地球的季节总体而言是很有规律的,所以人们的庆祝日期也在一年一度的反复烙印下变得神圣,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人们总是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但又不能随便提前——日期提前过早会提前消耗完食物,太晚又会导致食物腐败导致浪费。所以经过反复权衡实践,这个由模糊的温度变化而来的节日渐渐变得精确,直至嵌入历法。

人类的这段时期比较原始,对于野兽的防卫能力还很差。当一个部落的人们为了欢迎春天而举办宴会进行庆祝时,丰富的食物和热情的欢歌必然会引起周围上千平方公里之内野兽的注意,每逢这段时间,极易出现野兽伤人的情形。所以在那个原始的春节里,人们会刻意制造一些野兽害怕的噪音来保障安全。当时的手段也许是用木棍砸击岩石,或用石块互相敲击。直到火药出现后,聪明的中国人便把火药用在了驱赶野兽上面。后来又过了很多年,人类的村庄愈加坚实,活动范围愈加广泛。野兽们的活动区限与人类开始泾渭分明,庆贺新年的人们已经很少受到野兽的伤害了,所以普通的野兽被神话曲解成为了那种叫做“年”的怪兽,熬夜防备袭击的习俗也保留了下去。

纵观全球各地,各个大陆地区都会有各种土生土长的节日,但不管是住在哪里的人,只要他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定在冬末春初的这段时间。而那些地处热带寒带的人们的节日日期则灵活的多,甚至没有很像样的节日。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用以上逻辑也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白种人起源于高纬度地区,所在地区气候寒冷,食物资源匮乏。体质较弱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在漫长的冬天里夭折。寒冬漫漫,孩子们在冬天陪着大人一起挨饿,大人们为了保证粮食储备,往往会把食物藏起来。而在即将开春的季节,大人们则会把食物拿出来,并且优先供给儿童以挽回更多的部族人口。文明萌芽后人类开始崇拜神灵,为了加强部族凝聚力大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向孩子灌输:突然出现的食物是某神灵赐予的,而傻乎乎的孩子们则信以为真。再后来的事情我们都清楚了:神灵发展成为了圣诞老人,代表父母向孩子们发送圣诞礼物。

通过以上文字童鞋们应当都可以了解:试想你饿了一冬天,在好几个月的时间里眼睛绿得好像波斯猫。终于在某一天,你可以大口吃喝纵情欢歌,这份被释放出的压抑将会多么甘醇?在那么多个晦暗的、饥肠辘辘的日子之后,某一天你终于吃饱了喝足了,还不用担心今后的生活。这份终于降临的希望将会多么甜美?苦涩之后的甘甜会更加珍贵,粪土之上的花朵会格外鲜艳,冰镇过的热情会格外炽烈……所以不难想象:冬末春初的春节或圣诞节对于所有的农牧人口来说都具有重若泰山的非凡意义。一年365天,只有这几天是最特别的。一生不到三万天,只有这几百天总是记忆尤深。地球上各个历史时期中80%以上的人口都曾为这个日子而欢愉,每当冬末春初,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在这段时间大宴饕餮。贫苦之后的滋润总会沁人心脾,因为那代表了人类内心中对生活最真实的期望与满足;慰偿了千万年以来亿万民众挥汗耕耘的艰辛;更奏响了时节流转之下,人们抗争自然、适者生存的嘹亮凯歌!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说“年味不浓”了,气氛不高了,情绪不对了……虽然以上文中所述春节这个词所代表的沉重意义来说,我们对春节的淡漠似有不该。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今天春节意义的褪色正建立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社会财富较高丰沛的基础之上。我们已经基本不需要勒紧裤腰带应对空乏;食物的供给四季充足,危险的野兽们也稀缺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今天与昨日已经异世而别,延续千古的喜悦在今天也渐渐失去了根基。然而我想我们还是不应忘记春节,我们不应忘记我们那千亿祖先在冬日的苦捱,不应忘记那些寒风中僵硬的饿殍,更不应忘记那对春天反复的乞望。正因我们赶走了曾经的冬荒、正因为我们四季饱足,所以才无法体验真正的春节!

春节的喜悦建立在饥寒交迫之上,就如同翠绿的嫩芽根须总系着祖辈的尸泥。熬冬荒距离我们已经远去,春节的传统意义也一并消逝。这个过程或许伤感,但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环节。我们需要记住春节是因为其镌刻了祖辈的血汗与历史,却无需逢迎那早已过时的规制。该走的必然会走,新社会也会带来新社会的年终奖、压岁钱和大长假。就让我们为了今天的钞票和假期欢乐吧!当我们仰望空中绽放的烟花时,也请留意一下那亘古照耀的星光,在几百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一定凝视过这浩瀚的星空、同时在心底默默祝福过他们的子孙吧。

全文完

如果您在其它场合看到本文,亦为本人所作。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内裤的由来?

聊聊内裤的历史,目的并不是揭示个什么真相,寻找个什么答案,而是让大家增加些奇奇怪怪的知识。

当然,如果你因而得出结论,觉得这种“小历史”就是纯消遣、没啥营养,我觉得也是有点委屈。

首先,这种写历史的方式,有个以小见大的视角,增加了你了解历史的维度。大历史小历史,就像一块布的经线纬线,横的竖的都要有,一块布才会比较结实。

其次,大历史总是关注大问题,人类啊,命运啊,这就很容易让人激动,脸红脖子粗的。小历史的琐屑、轻松和有趣,其实是一味很好的解药,让我们不至于一见着个什么宏大叙事就上头。如果以塞亚·伯林的“尤其不要有过多的热忱”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的话,那么,多读一些这种小历史,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说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好,闲话少叙,进入正题。我们就从里到外,从最初的内裤开始聊起。

内裤的最初形态

内裤虽小,却牵扯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穿内裤?

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多余。其实不论中国外国,古代人都是不穿内裤的。古代人的衣服都很长,下面就光着,那么腿冷怎么办呢?那就穿袜子来解决。古代人是这么个思路。

可是古时候并没有弹力纤维,袜子没法弄得太长。富人家孩子比较金贵,怕冻着,就在腿上套两片布,这个叫“绔”,“纨绔子弟”的“绔”,这大概算是最早的内裤了。

不过腿上套的这两条布,和咱们今天所理解的内裤还差得远,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今天女人的吊袜带。女人穿长筒丝袜,为了防止袜子垮下来,就需要捆个腰带,叫束腰。然后从束腰上垂下几根带子,带子末端有夹子或者钩子,然后用这个夹子钩子与袜子连结。古代中国人的“绔”,大致就是这么个东西。整个屁股和大腿上半部,还是中空的。不过,和今天女人的丝袜不同的是,这个绔,是不管脚丫子的。

这个东西外国男人也穿。和中国一样,这东西也都是有钱人才穿。可想而知的是,万一腰带松了,走着走着,一条裤腿就会掉下来。晚至19世纪,一个美国人在日记里写道:“昨天走在路上,因为腰带松了,一条裤腿掉了下来。在裤脚上我可是镶了整整一圈蕾丝啊!今天看到邻居太太把它当围巾围在脖子上了。真可恨!”

和我们今天的内裤最接近,也就是能遮住屁股和裆部的,叫犊鼻裈。今天,日本相扑运动员还在穿这个东西。它其实就是个布条,在腰间和裆部绕来绕去。

可想而知,干体力劳动的底层男性才穿这个,有钱人和女人是不穿的。当年司马相如拐跑了卓文君,老丈人大怒,一分钱不给。卓文君卖了车马和衣服,盘下个酒铺,抛头露面亲自卖酒,司马相如和佣人一起洗酒杯。司马相如干活的时候穿的,就是和佣人一样的犊鼻裈。

这块布具体怎么个缠法,和今天男人打领带一样,有不少花样。汉代男子都有哪些式样,今天已经不可考了。幸好文艺复兴时期有好多作品流传至今,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外国犊鼻裈的式样。

在佩鲁吉诺的《基督受难》、蓬托尔莫的《基督下架》、费朗切斯卡和波拉约洛《圣塞巴斯蒂安受难》,你仔细看,每一个缠绕方法都各有不同。

佩鲁吉诺 基督受难

蓬托尔莫 基督下十字架

波拉约洛 圣塞巴斯蒂安受难

三派意见

回到最开始提的那个问题:人为什么要穿内裤?这个问题有三派意见,分别是保暖说、遮羞说和诱惑说。

保暖说,我觉得其实不值一驳。因为屁股离心脏近,肉又最多,天然就不太容易感到冷。冬天的时候,我们总听有人说手冷、脚冷、膝盖冷甚至腰冷,但是从没听谁嚷嚷屁股冷的。

当然,还有说穿内裤是为了舒适,对此我也是持怀疑态度。几乎所有人腹股沟处都有色素沉着,这就说明内裤边缘与皮肤有长期的磨擦。因此,长距离徒步的话,不管你穿什么内裤,裆部都会被磨破。今天大家之所以习惯穿内裤,仅仅就是个习惯罢了。

那么剩下的,就是遮羞说和诱惑说了。我们穿内裤,到底是因为羞耻而遮蔽私处,还是为了增加诱惑呢?今天肯定是以遮羞为主。但是说到内裤的起源,我认为还是诱惑说更靠谱些。

鲍德里亚不是说了吗,“视觉的不充分,乃是诱惑之源。”美拉尼西亚群岛上的土著,平常赤身裸体,什么都不穿。逢年过节,要开个篝火狂欢大趴的时候,男男女女本来百无禁忌,却反而都要围个腰布,对关键部位进行遮挡。或许连土著们都知道,这么遮挡一下,反而会增加魅力。

内裤的功能主要是增加魅力,《历史的针脚》这本书里举了一个好例子。说的是1811年,乔治四世的女儿夏洛特公主吃完晚饭、叉开双脚坐着,露出了内裤的裤脚。当时女人都是穿长裙子的,正常情况下,裙子里面的内裤不会露出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走光吧。怎么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内裤呢?那就得把内裤做得很长,一直到膝盖下面。宫廷女官克里福特夫人就批评公主说:“你的内裤太长了。”但是公主却说:“可是贝德福德公爵夫人的更长,她还用蕾丝给裤脚镶了边呢。”你看,刚有内裤那会儿,反而是越长越不正经。

现代内裤的普及

据阿德灵顿考证,内裤在欧洲的普及,要归功于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美第奇,也就是法国亨利四世的王后。玛丽·美第奇也是个重要人物,是鲁本斯的大主顾。1610年她成为法国王后之后,把内裤带到了法国,再从法国传到了英国。也就是说,内裤这个东西,是从宫廷走向民间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内裤的起源并不是为了实用。

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平民妇女也效仿贵族穿起了内裤。但是英国妇女晾晒内裤的时候,总是把它放在枕套里,以免邻居或者路人看见。

不过,夏洛特公主那会儿穿的内裤,和今天的内裤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时候内裤其实就是小孩子穿的开裆裤,图的是上厕所方便。一直到1935年,才出现裆部缝死的内裤。

二战期间,因为德国潜艇实在是太厉害,橡胶运不进来。英国的内衣厂没法生产橡皮筋,所以就出现了与胸罩连体的内裤,也就是今天的游泳衣吧。不过,那时候英国妇女游泳的时候可不是穿游泳衣,而是穿着长衣长裤。1932年,一位英国妇女因为有伤风化而被罚款5英镑,原因是她在公共游泳池游泳的时候,露出了脚踝。

内裤在中国的普及就更晚了。有人说汉宣帝喜欢四处临幸宫女,娘娘吃醋了,就发明了合裆的内裤让宫女穿上,所以咱们汉朝就有了现代内裤。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靠谱,穿个合裆的内裤就能挡住皇帝吗?1935年之后,人类也没灭绝呀?

其实,内裤在中国的普及是相当晚的。清末学者辜鸿铭在日记里不厌其烦地提自己的内裤。今天说上街买了条新内裤,美滋滋。明天说,啊呀,拉肚子把内裤弄脏了。这么大个文化人,对内裤可上心呢!这可能也说明,当时内裤在中国普及不久,是个新奇玩意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