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生态有机农业的商业模式?

203 2023-08-28 21:01 admin   手机版

一、生态有机农业的商业模式?

1、时空结构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生态农业模式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2、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3、 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4、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5、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6、 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二、什么是有机农业的哲学理念?

答:有机农业提倡“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和“与自然秩序相和谐”的哲 学理念,尊重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景观本身的自然能力,强调因 地制宜的原则。

有机农业生产者认为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而土壤自身是有生命的。因此,施肥应以改良土壤为目的,通过提高土 壤自身营养和健康的需要,来实现对作物的持续、平衡、充足的营养 供应,而不是简单地把土壤视作植物营养的载体,把施肥完全建立在 满足作物的某些特殊需要之上。有机农业主张少耕或免耕,农业生产 的重点在于促进自然的生物循环,充分利用自然规律,把农业生产系 统视作一个整体,使之尽可能完善。

其目的是追求生态上的协调性、 资源利用上的有效性以及营养供应上的充分性。

三、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区别是什么?

生态与有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概念,有机(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概念重点在于纯天然,不添加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等;生态(是一种生产体系)的概念重点在于模仿自然生态的过程,是可循环的,往往是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如种植业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的副产品作为饲料给养殖业,养殖业的副产品动物粪便再给种植业作为肥料。生态农业的产品可以是有机的,也可以不是。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四、生态环保理念?

环保理念除了平常所熟知的各种类型的环境保护概念之外,还包括地域性或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总之环保理念就是人类与自然互助,文明共环境和谐,让地球生机勃勃,让家园绿意融融

五、生态理念要求?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科学判断,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人类对自然应怀敬畏之心,决不能凌驾其上;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科学判断,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人类对自然应怀敬畏之心,决不能凌驾其上;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一方面要科学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规律,减少因为无知而违背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因为明知故犯而违背自然规律。像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之类的做法,大都是因为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必须通过制度加以约束。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自然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人类也理应对自然担负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保护自然。保护自然也是确保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保护自然,首先要改变人类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再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体现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党在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过去发展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有力反拨,对工业文明种种弊端的坚决扬弃,对未来中国发展路径的明确校正。昭示出我们党力求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环境和完备的生态系统,为当代和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有效维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经济建设能在良性循环下,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环境的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美丽中国,不仅要有健康的发展模式、丰富的物质成果,更要有先进的思想理念、优美的自然环境。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物质生产与自然协调,生活空间与自然融合,道德素养与自然融洽,行为方式与自然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站在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具体遵循,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理念,完善了决策坐标,规范了实践行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对等互惠的思想。尊重自然,是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们的发展,既不能走向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更不能肆无忌惮地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要始终以平视的眼光、敬重的姿态,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使我们的发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决策上,要坚决恪守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方针。顺应自然,是科学发展的决策原则。传统的工业文明在先进科技和强大资本的驱动下,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的攫取甚至掠夺,违背自然演化规律对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罔顾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张,使我们在急功近利中与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猝然遭遇。历史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决策中把自然规律作为认真衡量的要素,主动遵循、积极契合。可放则放,宜收则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在发展实践上,要坚定秉持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准则。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污染治理,结果增长所得远远不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经济发展成为暂时的繁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要在发展的行为过程中,坚守保护环境的准则,通过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竭的动力。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下,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努力推动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必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必将推动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建设美丽中国目标

六、生态优先理念?

西溪湿地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城中次生湿地。保护和恢复西溪历史上最佳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根本出发点。

把生态优先放在首要位置,就是在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社会和经济效益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生态和环境效益。坚持生态优先,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西溪湿地的现有状况。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保护。长期以来,由于超强度开发利用,西溪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离历史上最佳的原生态已有很大差距。

因此,工作着力点在于西溪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上,在生物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研究基础上,保护和修复地貌、水域的原生性,保护好柿基鱼塘、桑基鱼塘、竹基鱼塘这些次生湿地的标志,加强湿地生态植物的培育,对现有植被进行必要修复,体现生物多样性,防止园林化倾向,突出自然和野趣,展示历史和文化,改善和优化西溪湿地现有生态,恢复和重建西溪历史上的最佳生态,形成与国家湿地公园相匹配的生态环境。

七、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

有机农业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就是将主要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高梁和棉花等与豆科、绿肥作物进行轮作和间作套种,这样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生成的有效态的氮可以供主要农作物利用,豆科和绿肥牧草还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使主要农作物产量增加。轮作还可以打破病虫的生存环境,使病虫害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施用牲畜粪肥、绿肥和有机废物,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及时的耕作和锄草及播种既可以保持土壤的含水量,也可以起到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作用。

对病虫害的控制常用生物防治的办法,也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危害。

通过这些措施,有机农业可以获得较稳定的产量。由于有机农业没有用农药、化肥等,而且维持土壤较高的有机质,使她有较强的抗御灾害的能力。

在干旱条件下比传统农业的生产情况好,但在较好的条件下产量一般比传统农业较低,另外有机农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

虽然有机农业成本低,也不会产生生态环境的恶化,但若普及应用会使社会粮食产量供不应求,许多人可能会忍受饥饿之苦,因此不太可能被大多数农民和政府所接受。

八、如何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建设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之乡?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 者从过去凑合吃,到现在讲营养、求健康。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 是,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障优质绿 色农产品供给是农业改革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一方面,我国粮 食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农业生产在从追 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常规生产到绿色生产上有了更从容的空 间;另一方面,不管是主动跟着市场走,还是被市场倒逼着走, 现在农民由生产低质、低效产品向高效、优质产品转变的主动性 越来越强。

为推进绿色发展,我国实施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做好绿色防控;推进农业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不断集成创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 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化肥使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 增长”。

2017年,农业大国的清洁生产、绿色农业工程仍在 继续。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要求在投人品使用、产地环境保护、 生产方式、支撑体系等方面要有一系列深刻调整。增加优质绿色 农产品供给,迫切要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方面发力。

增加绿色供给要有制度。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 贴机制,该退的坚决退下来、超载的果断减下来、该治理的切实 治理到位。财政部等部门去年已出台文件,要求增量资金重点向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各地也 在建立生产者激励机制,鼓励生产者进行地力建设等长期投资;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增加绿色供给要靠市场。优质农产品理应获得优价,但一些 农民却陷人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格的困扰。

与增产导向的农业 相比,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更高。要让生产者有发展绿色农产 品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得到足够高的回报。如何为绿色农业 定价、让消费者为农业绿色化埋单? 一些地方的经验表明,培育 品牌、为产品贴上绿色标签是可行路径。

增加绿色供给要靠科技。在农产品短缺时代,农业科技创新 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单产。而如今,要把绿色化发展作为主攻方 向。一些人存在认识误区,往往把质量安全等同于不用化肥、农 药。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 集约农业。

化肥、农药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施肥、合理 用药;词料、兽药不等同于产不出高品质畜产品,关键在于科学 饲喂、遵守规范。纵观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都是从最初追求产量为目标、 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

九、简述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

1. 主要技术措施是有机肥料的使用、作物多样化、土地保护和生物防治等。

2. 有机肥料的使用是有机农业生态工程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品质。

作物多样化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和抵御性。

土地保护措施包括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可以保持土地的生态环境;生物防治措施就是利用天敌、昆虫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3. 此外,有机农业生态工程还包括生态水利、农业生态旅游、农田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十、农业服务理念?

坚持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为方向,培育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做文章,筹建了杨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将服务项目、服务价格挂牌公示,为群众提供农机农化服务、农技服务、农资供应、检验检测等四大方面近50多个具体服务,实现了从过去技术示范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转向“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的推广新理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